圖中可見某些語系被重點強調--都是擁有為數不少分支且使用人數不少的語系 (language family)。它們被分為更多的語族。例如印歐語系底下是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等等,另外在語族底下還有語支和語群。不過不同於生物學分類,在語系分類的層級劃分中的不同層級稱呼比較不重要,英語圈一般將語系或語族都通稱為 language family。所以高一級的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family) 跟底一級的日耳曼 (Germanic family) 語族都是 family。
其實另外還有不少我們較不熟悉的語系,在圖中被極度略化了。美洲原住民的語言複雜繁多,語系數目十隻手指數不完,圖中卻以單色表示。原因倒很簡單,一來這些語系各自的使用人數稀少,尤其是美洲及澳洲原住民,經歷殖民風潮的災難後不論人數或是文化都減少了個大折扣。二來語系數量繁多,要標注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以下介紹印歐語系及漢藏語系。兩種語系按使用人口及重要性都具語系前列。
印歐語系
深綠:大部分人使用印歐語系語言 淺綠:少數人口使用被列作官方語言的印歐語系語言 藍色:明顯的少數人口使用印歐語系語言 |
現今世界佔了絕對優勢的語系絕對是印歐語系。英語即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的成員。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大航海時期的殖民帝國先驅,他們把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帶到整個美洲。這兩種語言同樣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西羅曼語支。
印歐語系這個名字即透露了它的成員語言的地理背景--大多數的語言來自歐洲,亦有不少來自西亞,紮根於印度次大陸。「印歐」裡面的「印」包括印度伊朗語族,這些語言的原始使用者即雅利安人 (Aryan) (所以雅利安人的本意完全被希特勒曲解操作了)。這些古代遊牧民族一部分留了在西亞伊朗高原,一部分抵達印度,征服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也將雅利安語言散佈於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
印歐語系歷經無數歷史演變,在歷史舞台上也擔當極重要角色,與其他民族語言間的接觸頻繁,導致語言分化及散佈廣泛。但總的來說,其特色仍然可見於部分子語言。首先是文法構詞上的高度屈折性 (inflection)。很簡單的例子是英語的單數及眾數變化。英語「貓」的單數詞形是 cat,複數則是 cats。這種通過改變詞形表達文法上的數目、性別、時態等文法範疇的方式稱為屈折變化。英語屬於現今印歐語系中屈折變化退化最嚴重的語言之一,語法功能 (主要是格) 的表示很大程度透過語序,這跟比較典型具有印歐語系屈折特徵的拉丁語 (Latin) 或俄語 (Russian) 都很不同。拉丁語詞形變化極度複雜,相對地它的詞組間位置相當自由,SVO或者是OVS,基本上不影響語句的直接意義。原因即各詞組在句子中的角色,也就是格 (Case),都已經由詞語的屈折變化決定。德語保留了印歐語系的四個格的屈折變化,結果是除了動詞必須放在句子的第二個位置以外,其他所有要素可以因應個人心意隨意掉動。
當然,也並沒有一聽就分得出來哪個語言是不是印歐語系的方法。印歐語系分化很大,特別是音韻上歷經各種變化。印地語 (Hindi),最普及的北印語言,聽起來跟德語有差天共地的感覺。法語這個音韻系統奇特的語言就更不消說了。
漢藏語系
我正在書寫的文字就是漢語族語言裡普通話的書面形式。這個語系將漢語和藏語兩種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干的語言聯在一起,為的不是偉大祖國想要的民族大和諧,而是漢語和藏語在數千年前,真的是長得很像的一家人。
漢藏語系的分類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共識。多數意見把它分為兩個大語族,漢語族 (Sinitic) 及藏緬語族 (Tibeto-Burman)。這反映了它們的基因聯繫,也代表漢語族與其他的漢藏語系諸語是較早分化的。漢語族底下可能包含有白語 (Bai language),與漢語支 (Chinese languages) 並行,也白語的系屬分類是個大問題,多數人似乎傾向把它歸於藏緬語族。
看地圖就知道,這些語言分佈在整個中國以及東南亞一帶。其中藏緬語族是中國西南多數少數民族的語言。古書稱這些人為氐羌民族。藏族的前身也是羌系民族一員,稱發羌。
漢語族大概可相等於我們指的漢語。對於漢語該算是一個語言底下有不同的方言,還是該當成一個語族底下有不同的語言,這個問題牽涉不同層面,可以留待日後探討。不過不少語言學家會以相互理解性 (mutual intelligibility) 作為區分語言 (language) 及方言 (dialect) 的標準。以此作標準則漢語族底下的粵語 (Cantonese) 及普通話 (Standard Mandarin) 都應屬不同語言。事實上這兩種語言間差異遠甚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
漢藏語系多數現今語言都具有聲調,以及相對印歐語系的屈折變化,使用語序來表達詞組間關係。不過不少其他東南亞及東亞語言都具有這些特點,如泰語 (Thai)。而且研究已經指出古漢藏語並非如現在般是分析語 (Analytic language),即以語序表示句意,而是如同德語等歐洲語言般運用詞幹 (word stem) 的屈折變化。甚至是現代的閩南語也一樣:
單數 複數
第一身:我 阮 (我們)
gua guan
第二身:汝 恁 (你們)
li lin
第三身:伊 亻因 (他們)
i in
當然閩南語仍是貨真價實的分析語,可是代詞的部分仍有這樣可算是屈折變化的特色--以加 n 來表示複數代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