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從語言面向看中國少數民族 (1):侗台語系

中國的「少數民族」包括除了漢族以外所有被中國官方認定的五十五個民族。另外還有不少「未被識別民族」,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獲得官方認同為獨立民族,僅自稱或他稱為獨立民族。

以下以語言及文字為角度去簡介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字將採用取自 Omniglot 的以該種文字書寫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UDHR #1):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侗台語系民族:

侗台民族古稱百越、獠 (僚) 人。越本為古中原人對南蠻之稱,後來引申為南方越地之意。百越意即南方越地的百個越部族。這個古稱其實未必有準確性可言,實際上是古代中原史觀下對所有習俗相近的某部分南方土著民族的泛稱。其中百越一支即為雒越,被認為是現今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祖先,但京族說的語言是南亞語系而非侗台語系,語言學上與百越族的語言差之甚遠。現今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 (Thai) 即古代遷移到東南亞的百越一支的後裔,以及另外現今閩地 (福建) 古代原住民亦是百越其中一支的閩越人,其所說的侗台語言對現今閩語亦有不小的影響。至於獠人,則來自於他們的自稱 (意即「我們族群」)。現今老撾 (Lao) 的國名即對應於「獠」。

過去的侗台民族分佈於整個東亞的南方,是該地世居族群之一。古代越 (今粵) 地的南越國即以百越族為主體民族,華夏族為統治民族的國家。經歷時代變遷,華南一帶的百越族逐漸被吸收到漢族當中,僅剩餘部分文化 (拾骨葬/執骨等) 及語言 (粵、閩等漢語的壯侗語言成份) 刁遺。

即使如此,仍有相當數量的侗台語系民族存續至今。其中至一的泰族在東南亞建立了強大的文明,在中國亦有不少少數民族屬於這個系統。不過,雖然系出同源,這些民族大部分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身份認同,以下介紹中國境內的侗台民族:壯族、布依族、侗族、黎族、傣族、仡佬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


壯族  (Zhuang, Bouxcuengh)


所有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 (有接近二千萬人口) 的是壯族  (Zhuang people),舊稱為僮族,說侗台語系 (Tai-Kadai languages) 語言中的壯語 (Zhuang language),語言學上與泰語有親緣關係。壯族分佈於廣西,為廣西地區原住民。舊時中國古書的「百越」指的其中一支就是現今壯族的祖先。事實上古代越 (粵) 地的百越多數都是現今侗台語系民族的祖先,例如泰族。

他們自稱為 Bouxcuengh,當中 boux 為人的量詞,cuengh 是自稱即「壯」。

壯族以往曾使用方塊壯文 (Sawndip):


1955年官方制定了夾雜西里爾字母 (Cyrillic script) 及自創文字的老壯文,1981年至今則使用拉丁字母改成的壯文:

Boux boux ma daengz lajmbwn couh miz cwyouz, cinhyenz caeuq genzli bouxboux bingzdaengj. Gyoengq vunz miz lijsing caeuq liengzsim, wngdang daih gyoengq de lumj beixnuengx ityiengh.

了解更多

多數壯族信仰傳統泛靈論,亦有信奉佛教、道教等者。體操運動員李寧也是壯族。

布依族 (Bouyei, Buxqyaix)


布依族的語言布依語 (Bouyei language) 與壯語相似,屬於侗台語系北台語支 (Northern Tai languages)。他們分佈在雲貴川 (雲南、貴州、四川) 以及越南北部。同樣屬於中國西南原住民,歷史上布依族與壯族更接近,其後逐漸成為不同的族群。當然,在布依族底下有更多的亞族群,而其中更有數支應屬於中國的未識別民族,雖不說布依語仍被認定為布依族。

與壯語一樣,布依語亦曾有過古方塊布依文。1956年時官方制定了布僮文字聯盟,其時壯語與布依語書寫方法一致。1981年開始制定了新的拉丁字母布依文,與壯文有較大區分,不過使用漢文的布依族仍佔多數。

眼尖的人也許會留意到,與壯語一樣,布依語的「人」的量詞是 bux (對應壯語的 boux),布依族的族稱應當是 qyaix (q 代表喉塞音),翻譯出來應該是依族而非布依族,不過這種例子全世界的民族稱謂有不少。

侗族 (Dong, Lagx Gaeml)


侗族使用屬於侗台語系侗水語支 (Kam-Sui languages) 的侗語 (Kam language)。侗語與其他台語支差別較大而與水語 (Sui language) 較接近。他們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及湖北一帶,也是中國西南的原住民。他們自稱為 Gaeml,古漢人稱之為峒人。

官方給侗族制定了一套類似壯文的拉丁字母侗文方案,不過普及化成效有限,大部分侗族仍然書寫漢文。

侗語與大部分台語言不同,塞音沒有清濁區分,只有送氣與否的差別。聲調系統非常複雜,不計入聲有九個聲調 (相對於粵語的六個),若計算在內則有十五個 (粵語為九個)。

最值得一提的是侗族的侗族大歌 (Kam Grand Choir, Kgal Laox)。此種藝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職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複雜的和聲一直被認為只在西方音樂傳統出現並發揚光大,這種音樂是在主流西方音樂以外少有具有和聲系統的合唱藝術。

黎族 (Li, Hlai)


黎族說的黎語 (Hlai language) 為侗台語系中獨立一支。他們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亦有遷往中國大陸者。對比起其餘壯侗語言,黎語本土詞彙較多,漢語借詞較少。

1956年中國制定了拉丁字母黎文。

黎語有些較獨特的音素:ɬ (寫成 hl,即 voiceless alveolar lateral fricative)、g (voiced velar plosive 在壯侗語言中比較少見),濁塞音 b 和 d 在黎語中是喉塞音化 (glottalized) 的,亦有清音化的半元音 hj 和 hw。不計算入聲則黎語只有三個聲調。

過往黎族先民很早已經定居海南島,不晚於秦帝國時期,早於海南島現居的苗族及漢族。

傣族 (Dai, Tai)


傣族具相當多分支,如傣仂 (Tai Lue)、傣那 (Tai Nüa) 等部。傣仂族分佈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傣那族分佈於雲南省德宏自治州,整體來說傣族分佈於中國雲南、緬甸、泰國及老撾。可以說傣族是一個中國用以統攝所有具有類近文化,皆自稱 Tai 的民族的稱呼。這些族群具有一定差異,甚至也有不同文字,其中傣仂文通行於西雙版納,傣那文通行於德宏,還有很多其他不同文字。這些文字都有較久歷史,亦同是源自印度婆羅米文字 (Brahmi script),說明這些族群歷史上受到較大印度文化的影響。現今傣族亦與大部分東南亞民族一樣,信奉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 Buddhism,常被稱為具貶意的小乘佛教)。經過長期發展,這些台語系民族發展成壯侗民族中一個重要的支系。

以下是 1988 年後的新傣那文例子。最初的傣那文沒有標示元音,後來 1956 年中國制定了母音註標文字,及後 1988 年再推出新的全音素文字。這種文字在德宏亦被應用於路牌等。


了解更多

中國雲南省邊境地區與緬甸的撣邦接壤,這些地區的傣族 (精確來說是德宏的傣那) 與撣邦的撣族具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只是由於歷史及地緣政治的因素被分隔開來。另外泰北的納蘭泰 (Lannathai) 語言亦與傣族的語言較為相近。這些語言都屬於台語支的西南台語 (Southwestern Tai languages),亦即泰語支 (Thai languages)。

傣族有著名的民族樂器葫蘆絲,另外為人熟知的是傣族與泰族同樣共有的撥水節 (Songkran festival)。

仡佬族 (Gelao, Kláo)


仡佬族是世居貴州的民族。本來仡佬族說仡佬語 (Gelao language),不過隨著長年與漢人苗人混居,大部分仡佬族現已改說漢語,或兼通苗語,幾十萬人口只有數千會說本族語。

仡佬語屬於壯侗語系仡央語族 (Kra languages)。這個語族使用人數較少,部分語言例如仡佬語瀕臨滅絕。中文的「仡央」語族來自於仡佬語及布央語 (Buyang language),這個語族在壯侗語族中比較特別,特別在於例如布央語的成員語言有輔音群 (consonant cluster) 及多音節 (polysyllabic) 字,而被語言學家用作澳台語系 (Austro-Tai language family) 假說的例證,此一假說認為包括印尼語及菲律賓語以至台灣原住民語言都與侗台語系有發生學上的聯繫。另外仡佬語與布央語都保存了侗台語系原始的數字系統,而除了黎語外的其他語言很早已經部分或完全採用漢語數字系統。

仡佬語語音受苗語影響巨大,有很多小舌音 (uvular consonants)及鼻音化塞音 (pre-nasalized stops)。

2008 年貴州省仡佬學會發現一本《九天大濮史錄》,記載仡佬族有古仡佬文,此書真偽不明。


仡佬族語言文化上屬壯侗民族比較原始本土的一群。有語言學家提出他們的語言有不少與其他壯侗語言不共通的農業、金屬冶煉等技術的詞語,顯示仡佬族與其他壯侗民族差異較大且很可能獨立發展出自己的技術系統。

水族 (Sui, Ai Sui)



水族自稱為 Ai Sui (Ai3 Sui3),其中 Ai 是人的量詞。水語 (Sui language) 與侗語關係較近,組成侗水語支。水族亦為貴州的世居民族。

水族有傳統文字水書 (Sui script, Le1 Sui3),只有幾百個文字,被應用於巫術、占卜及天文地理等,只有祭師會使用,類似東巴文之於納西族。一般民眾普遍使用漢文。2002 年水書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語具有非常複雜的語音系統,例如鼻音根據清濁有三分,根據發音部分又有五分,合共十多個鼻音音位。

仫佬族 (Mulao, Mulam)


仫佬族居於廣西羅城縣,說侗水語支的仫佬語 (Mulam language)。在仫佬語中,Mu 是人的量詞,而 Lam 是族自稱。另外他們也自稱為 Kjam,與侗語的自稱 Kam 同源。說族語的人只剩下不多於族人的一半數目,大部分仫佬族都通漢語及壯語,書寫方式使用漢文。

由於長期與漢壯族混居,仫佬族受到很大漢族及壯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居住地多為山地,生活方式以農業為主。

仫佬語與侗語一樣,沒有塞音的清濁區分。

毛南族 (Maonan, Ei Nanh)


毛南族是廣西環江縣的世居民族。從宋代開始環江即有茅灘、冒南等地名,毛南族名亦與此相同。他們說侗水語支的毛南語 (Maonan language)。他們自稱為 Ei Nanh (IPA:/ʔai˦˨naːn˧˩˨/),其中 Ei 是人的量詞,與水族的 Ai 同源,Nanh 是族稱。

過往毛南族與壯族同樣,曾使用異於漢文的方塊文字來記寫,現今則通用漢文。最近亦有一套拉丁字母拼寫方案,普及度有限。少於一半的毛南族能說毛南語,其他則使用漢語或壯語。

80 年代以前被稱為毛難族,因有貶意而後改為毛南族。比較有名的是毛南族的花竹帽,使用竹子編出花紋。還有木面舞,是具有原始社會祭祀意含的一種儺舞。

毛南族的傳統宗教具有泛靈論特色,同時吸收了不少漢人道教及民間神話的神祇。

接近八成的毛南族人都是譚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