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從語言面向看中國少數民族 (1):侗台語系

中國的「少數民族」包括除了漢族以外所有被中國官方認定的五十五個民族。另外還有不少「未被識別民族」,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獲得官方認同為獨立民族,僅自稱或他稱為獨立民族。

以下以語言及文字為角度去簡介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字將採用取自 Omniglot 的以該種文字書寫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UDHR #1):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侗台語系民族:

侗台民族古稱百越、獠 (僚) 人。越本為古中原人對南蠻之稱,後來引申為南方越地之意。百越意即南方越地的百個越部族。這個古稱其實未必有準確性可言,實際上是古代中原史觀下對所有習俗相近的某部分南方土著民族的泛稱。其中百越一支即為雒越,被認為是現今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祖先,但京族說的語言是南亞語系而非侗台語系,語言學上與百越族的語言差之甚遠。現今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 (Thai) 即古代遷移到東南亞的百越一支的後裔,以及另外現今閩地 (福建) 古代原住民亦是百越其中一支的閩越人,其所說的侗台語言對現今閩語亦有不小的影響。至於獠人,則來自於他們的自稱 (意即「我們族群」)。現今老撾 (Lao) 的國名即對應於「獠」。

過去的侗台民族分佈於整個東亞的南方,是該地世居族群之一。古代越 (今粵) 地的南越國即以百越族為主體民族,華夏族為統治民族的國家。經歷時代變遷,華南一帶的百越族逐漸被吸收到漢族當中,僅剩餘部分文化 (拾骨葬/執骨等) 及語言 (粵、閩等漢語的壯侗語言成份) 刁遺。

即使如此,仍有相當數量的侗台語系民族存續至今。其中至一的泰族在東南亞建立了強大的文明,在中國亦有不少少數民族屬於這個系統。不過,雖然系出同源,這些民族大部分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身份認同,以下介紹中國境內的侗台民族:壯族、布依族、侗族、黎族、傣族、仡佬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尼日尼亞與種族衝突

尼日尼亞 (Nigeria) 並非很有名的非洲國家--最少對比起埃及、利比亞等國,就算與同是黑人國家的盧旺達比較,也並不為華人熟悉。但大多數人最少聽過這個名字,這比起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 以及賴索托 (Lesotho) 等國至少算是有名了。這是非洲最多人口的國家 (據2012年統計有一億三千萬人),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以黑人為主的國家。


這個國家經濟實力也不差,在撒哈拉以南國家來說可說是經濟發展還不錯的,這也總算托賴於它的石油資源。作為西非的一個大國,它也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土著在這片地區不斷創造出不同的燦爛文化。只是在近代,如同其他大部分的非洲國家一樣,這個由殖民而生的國家飽受種族衝突的困擾。

種族衝突算得上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常態了,也許亦會給人黑人較為好戰、不容異己的印象。其實造成這個現象的一個大推手還是殖民強國們。自1884年的柏林會議起,非洲大多數國家都被列強瓜分。他們依據的準則還是他們之間的利益談判,被殖民的黑人當然沒有話語權。結果是非洲被簡單爽快地切割成一片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界線的劃分沒有考慮到土著部落的劃分,於是一個部落或民族被分割到不同的地盤,作為世仇的部落又被逼住到一起。不同的部落於是更容易起衝突,而衝突又會導致鄰邦的相同部落也卷入到當中,從而引致國際戰爭。

尼日尼亞有三個主要民族,分別是豪撒族 (Hausa people)、伊波族 (Igbo people) 和約魯巴族 (Yoruba people)。三個民族背景及語言各異,豪撒族為遜尼派穆斯林,有悠久的伊斯蘭文化,操亞非語系 (Afro-Asiatic) 的查德語族 (Chad) 的豪撒語 (Hausa)。分子人類學顯示豪撒族基因較接近尼羅民族 (Nilotic peoples) 而非亞非語系民族,這些居於南蘇丹一帶的民族體表特徵與佔黑人多數的班圖民族有差異,顯得較黑也較高大。也許他們曾經是說尼羅-撒哈拉語系 (Nilo-Saharan) 的。伊波族為基督徒,操尼日-剛果語系 (Niger-Congo) 的伊波語 (Igbo)。約魯巴族有穆斯林和基督徒,操尼日-剛果語系的約魯巴語 (Yoruba)。由於種族紛爭以及石油資源的爭奪,伊波族在尼日尼亞獨立後爆發了比亞弗拉獨立戰爭,又稱尼日尼亞內戰 (Nigerian Civil War),將東南部尼日尼亞變成比亞弗拉共和國 (Republic of Biafra),和穆斯林佔多數的尼日尼亞為敵。最後結果以比亞弗拉戰敗告終,伊波族到今天仍然處於較低的地位,不少人移民到其他非洲國家。

這只是一個國家的例子,類似的事件在非洲數之不盡。並非黑人天生的問題,也不是黑人沒有能力建立成功的國家--同樣位處西非,古代的馬里帝國 (Mali Empire) 就是一個黑人光輝文化的例子,只是殖民者為了資源和利益的征服禍害太深。殖民遺毒仍然殘害著今天的非洲人。


世界主要語系 (1)

維基百科有條目說明了甚麼是語系,也有一張很混亂的世界地圖告訴我們語系的大致分佈。


圖中可見某些語系被重點強調--都是擁有為數不少分支且使用人數不少的語系 (language family)。它們被分為更多的語族。例如印歐語系底下是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等等,另外在語族底下還有語支語群。不過不同於生物學分類,在語系分類的層級劃分中的不同層級稱呼比較不重要,英語圈一般將語系或語族都通稱為 language family。所以高一級的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family) 跟底一級的日耳曼 (Germanic family) 語族都是 family。

其實另外還有不少我們較不熟悉的語系,在圖中被極度略化了。美洲原住民的語言複雜繁多,語系數目十隻手指數不完,圖中卻以單色表示。原因倒很簡單,一來這些語系各自的使用人數稀少,尤其是美洲及澳洲原住民,經歷殖民風潮的災難後不論人數或是文化都減少了個大折扣。二來語系數量繁多,要標注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以下介紹印歐語系及漢藏語系。兩種語系按使用人口及重要性都具語系前列。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何謂語系?

何謂語系?

「語系」(language family) 是語言學中語言分類的基本單位之一。某些語言之間很相像,不論是詞彙或者語音系統,不過單純的相像不足以讓語言們成為一家。語系分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守則便是語言間的親屬關係。


上圖是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languages) 的譜系樹。如同生物學中的演化論一樣,不同的語言間也許是從同一個母語言 (Parent language) 分裂出來,這樣的語言間便有了演化的聯繫。語言演化關係中的最大單位便是語系。像上面的印歐語系,便包含了從波斯語 (Persian, 伊朗通用的語言) 到英語 (English),眾多分別極大的語言。單聽某兩種語言或許不會覺得有明顯的親屬聯繫,但語言學家往往做的便是從微小的痕跡中找出語言間親緣關係的證據。

也有不少語言因為語言接觸 (language contact) 的原因而很相像,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漢語 (Chinese languages) 與日本語 (Japanese language)。日本語有著大量的漢語借詞 (loanword),例如「中国」(チュゴク chugoku),或者更為基本的漢語數詞:


日語同時也有另外一套更底層的和語數詞系統用於序數 (ordinal numbers),即ひとつ (hitotsu)、ふたつ (futatsu)、みっつ (mittsu) 等。這些詞彙與漢語並無關係,是日語具有不同演化史的證據之一。

另外日語及漢語語法差異極大,例如:

我已經吃了午飯。
我已經食咗午餐。
私はもうごはんを食べた。
watashi wa mou gohan o tabeta
漢語基本語序為SVO,與此相對的日語是SOV。

是故日語基本可以確定與漢語間沒有親緣關係,換句話說比較像走得較近的不同家庭。

一般對於語系這個概念,一般人大抵都有聽說過,卻很容易有不同的誤解。這些誤解大部分可能來自於眼見的語言表像,例如兩種語言看起來很相似,不過可以算是一個家族的語言只有那些具有演化關係的

不同的語系間,慣常以「沒有演化上的關係」(no genetic relationship) 來形容。真要說的話當然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關係。假如接受人類非洲起源說 (out-of-Africa theory) 的話,那就等於承認人類語言是 (或接近) 同宗的。這些語言也只是經歷了太長時間的演變及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語系,而這些語系間的相似程度已經被漫長的演化歲月所掩蓋了。語系間被當成沒有演化聯繫,只是習慣及語言運用使然而已。

目前大部分語言都會以基因聯繫來決定語系分類,不過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所知甚少的語言,出於方便而以地域關係 (areal relationship) 來划分,例子如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古西伯利亞語言 (Paleosiberian languages)。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關於…

這是甚麼blog?

本blog定位為語言學及語言常識普及、民族及語言文化相關資訊。不相關的題材會比較少涉及,而會貼到blog主的另一個blog:
Namenlos, Richtunglos

你是否曾經有過以下的疑問:
世界上有多少語言?
語言學是甚麼?是去學習語言嗎?
為甚麼小孩子學語言那麼快?
為甚麼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
中文是一種語言裡面有不同的方言嗎?
為甚麼人能說話?

……如果是的話,本blog不一定會為這些疑問提供肯定的答案,但最少本blog希望能以儘量深入淺出的角度去探討不同的語言及文化相關問題。眼尖的人肯定留意到有些問題根本不是語言學處理的範圍,因此本blog也不會只是探討技術性的語言科學,而是希望能連結到更多日常生活,或者與語言比較有關的人文課題。

目前語言學仍是比較新興的學科,相關的通俗讀物或資訊都比較少,沒有一定基礎的人難以讀懂。我也希望可以以此blog為一平台,儘可能將語言學普及地去講。


這是甚麼人開的blog?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hidrogen.li
e-mail: hidrogenli1102@yahoo.com.hk

土生土長香港人,香港中大物理系畢業,副修德語及哲學。
自小對自然科學、語言及文化感興趣,尤其喜愛陌生的語言文化,相信只有擁抱多元文化才可以消除任何偏見,希望透過多元的語言及文化的介紹,可以增進別人對多元文化的好奇。高中時代沉迷於自然科學,到大學後期才回到語言及人文學科的懷抱,頗有相逢恨晚之感。最近對藝術有點著迷,深知沒有繪畫天份,唯有在音樂和表演藝術上努力。

身為香港人,同時卻不是漢族,也應該算是大家口中的「雙非」。也對自己被後天外加上的身份及國藉感到焦慮。面對身份認同的疑問,仍然想去相信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寫 blog,某程度上也是因為想實踐自由,作為在荒誕體制及社會下的喘息。

曾聽說過一句說話,「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要走在路上。」相信閱讀與旅行是最好的自我增值,希望能多讀書,也渴望可以走遍世界。

另外也對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哲學、電影、音樂、動漫等有著不小的興趣,歡迎交流。